由京東挑起的電商價格戰已“酣戰”數日,但戰局發展卻與以往大不相同。消費者發現,在這次號稱“有史以來最激烈的價格戰”中,很難有便宜可占。原來在傳統零售業中的一些貓膩,也出現在電商業中,比如先調價再降價、聲稱打狠折的商品沒貨、同樣商品在不同網站上顯示型號不同等,都讓他們很困惑。
據央視報道,在這次電商大戰中,雖然看上去降價商品很多,但實際上,降價商品中一半是缺貨,以京東為例,其總體價格反而上漲了1.2%左右。
輿論對這次電商價格戰的集體質疑,令人玩味。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市場曾爆發了多次價格戰,從整體上來說,價格戰向市場提供的是“正能量”,比如倪潤峰在上世紀90年代發動的彩電價格戰,一度使洋品牌潰不成軍,讓消費者得到了實惠;幾年前國美發動的家電價格戰效果也差不多如此。
但這次由京東發起的電商業價格戰為什么會遭遇喝倒彩?有兩點原因不能忽略,其一,不夠純粹。至少在表面上,價格戰參與者都顯得不夠誠意。眾所周知,價格戰是把雙刃劍,一面是割向競爭對手,一面是割向自己,其本質是通過讓利獲得市場份額,但這次,幾大電商企業卻都試圖把本應向自己的這一面割向消費者;其二,這次價格戰打得太高調了,參與者放出很多振奮人心的口號,比如“大家電3年內零毛利”、“讓物價回到四年前”等,挑逗了消費者的情緒,調高了消費者胃口,但又舍不得真正放出低價,消費者希望越大,自然失望也越大。
價格戰本身無所謂對錯,但變味的價格戰卻只能起到負面作用,久之則引起消費者的厭棄。這次電商價格戰中,參與者除了在價格上沒表現出足夠的誠意之外,在宣傳上亦顯得過猶不及。消費者聽到大量的豪言壯語,企業家仿佛在發動一場為民除害的“圣戰”,似乎他們不是在進行市場競爭,而是在向暴利、貪婪與腐朽模式宣戰,這種類似民粹主義的“宣戰書”,或許能夠在一時煽動起消費者的支持與非理性支出,但在本質上卻與市場精神相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