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中指出,利潤大幅下降,從源頭上看,首先是鐵礦石的原因。我國鐵礦石不能說很匱乏,但是不能滿足需要。現在每年用鐵礦石是21億噸,我國自己生產13億噸,進口7億多噸,從數量來看差不多,但是質量不一樣,我們生產的含鐵量30%、40%,國外最高的含鐵量是62%,如果按含鐵量來說,中國一半靠進口,鐵礦石定價權不在我們這里。
李毅中認為,成本大幅度增高,不能單純抱怨產礦石的國家,另一個原因是中國國內能力過剩。能力過剩以后,鋼鐵規模增大,要生產那么多鋼,就必須買大量的礦石,而且生產能力過剩有的時候礦石價格是上漲,但是更多的時候是價格下跌,去年利潤就掉了37%。
李毅中說:“這個問題推而廣之和其他的產能過剩的行業有共同點。一方面還是要努力擴大內需,我們已經有這么大的生產能力,怎么樣來開拓一些新的用途?我舉個未必恰當的例子,比如說我們建筑、橋梁都要用到鋼鐵,一般有幾種方案,鋼構、水泥、混凝土,各有優缺點,但是能不能在同等條件下,我們能否多用一點鋼?當然更重要的是你得提高質量,這么大的鋼鐵量,有一些品種我們生產不了,或者不能滿足,還要進口。我們能不能在品種質量上提高一些,滿足自己的市場,還得出口一些。”
鋼鐵業如何走出困境,國家有關部門該如何進行調控?李毅中的建議是,第一,還是要用積極的態度擴大內需,提高質量,開拓新的用途。第二,淘汰落后過剩產能。“鋼鐵也是一樣,按照現有的技術衡量,15%到20%是應該淘汰的,《政府工作報告》里也說了,淘汰了五六千萬噸,而且隨著技術的進步,淘汰的標準還在提高。如果真把落后的產能淘汰掉,那我們的鋼鐵產量就不是這么嚴重過剩了。”李毅中說。第三是技術改造,重組兼并,對那些有一定的水平和市場,但相對來說,經濟技術指標不是太先進的,要通過技術改造使品種質量、能耗物耗、環境保護的水平上一個臺階。另外就是重組兼并,鋼鐵行業集中度要提高,把小鋼鐵關掉,先進的企業去兼并他、重組他。第四是產業轉移,從發達地區向欠發達地區轉移,總量還在大籠子里,但是可以走出去,中國鋼鐵工業內部是不均衡的,有先進的,有落后的,但是總體水平并不低,發揮我們強項,這些都是對現有的存量進行調整,進行化解的一些途徑。
李毅中強調,最根本的還是把源頭堵住,不能一方面把小鋼鐵關掉,另一方面又建了很多,哪怕是所謂先進的,“這個就是惡性循環,所以一定要提高高耗能、高污染和產能過剩行業的門檻,這個門檻就是質量、品種、節能減排、安全生產、信息化水平。門檻提高,需要政府備案的要嚴格把關,這樣經過一段或者比較長時間的調整,這個問題會緩解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