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商報訊 輾轉20天,行車2000多公里,走了56個鄉鎮,僅有29人報名,實際來礦工作只有12人,這是商報記者昨日從重慶能源打通一礦了解到的情況。據透露,不僅打通一礦面臨招工難題,石壕煤礦、逢春煤礦、渝陽煤礦等礦井單位也同樣如此。
昨日,商報記者從重慶能源打通一礦了解到,由于規模化生產及技改擴能的需要,對勞動力的需求不斷增大,尤其是對專業較強的煤礦技術工人的需求更旺,部分基層隊出現了人手不夠、生產任務完不成的現象。
據了解,打通一礦還專門成立了招工組,由副礦長帶隊在四川、重慶、貴州的鄉鎮擺攤招工,招工條件也從35歲周歲放寬到40周歲。但輾轉20天,行車2000多公里,走了56個鄉鎮,僅有29人報名,實際來礦工作只有12人。
最終,打通一礦只有選擇從學校入手,從貴州習水職業技術學校招到87名農民技工。
“招工難的原因,主要是農民工對煤礦生產條件和相關待遇不了解造成的。”打通一礦經營副礦長石維林介紹說,“我們已經考慮落戶、安置房、子女教育、公共服務設施配套等切身利益。”
據重慶能源松藻煤電公司相關人員透露,不僅打通一礦招工難,其下屬的石壕煤礦、逢春煤礦、渝陽煤礦、松藻煤礦、同華煤礦等礦井單位也同樣如此。
除了招工難外,引進員工流失多也成為一大難題。據介紹,今年1~5月,打通一礦共招工55人,但因長期曠工或技能不適應等因素,解除勞動合同達107人。
“一方面應聘者對工資待遇、福利條件、工作環境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煤礦無法滿足;另一方面,隨著煤礦機械化和自動化程度的提高,我們對農民工的文化和技術要求也相對較高,沒有技術的農民工,收入自然相對偏低,導致了部分農民工另謀高就。”打通一礦礦長高明表示,由于中西部的勞務需求量相對集中,外出務工者的選擇越來越多,務工者的流動性也在不斷加大。而煤礦企業正在產業轉型升級,用工需求更趨向技能人才,因此,外來務工人員的技能與企業崗位需求不匹配的矛盾日益顯現,出現流動性增大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