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膜面起泡:
原因:a.印刷油墨干燥性的影響。 b.滿版印刷的咬口對上光影響,在裁切時起泡或剝離。
解決:a.等印刷品表面油墨干燥后再上光。 b.在設(shè)計時盡量不設(shè)計成滿版,非要滿版時減小咬口的壓力。
2.膜面出現(xiàn)條痕或起皺
原因:a.上光涂料粘度值高 b.上光中涂料涂布量大 c.上光涂料對印刷品表面墨層潤濕性差 d.上光加工中工藝條件同涂料適性不匹配,流平性差。
解決:a.加入適量稀釋劑,降低涂料粘度值 b.減少上光涂料涂布量 c.降低涂料表面張力值,改善涂料對墨層的潤濕性。 d.調(diào)整工藝參數(shù),使其同上光涂料適性匹配。
3.印刷品粘連
原因:a.涂料干燥性能不好,上光涂布中干燥不良。 b.涂布膜層太厚,涂層內(nèi)部溶劑揮發(fā)不凈、殘留量高。 c.上光涂布加工溫度低
解決:a.調(diào)整涂料干燥性能(或更換涂料) b.降低涂布量,減薄涂料膜層 c.提高上光涂布加工溫度,使膜層徹底干燥。
4.膜層光澤度差
原因:a.承印物質(zhì)地粗糙,對涂料吸收太強(qiáng)。 b.涂料質(zhì)量差,成膜后本身光澤度低。 c.噴粉太多,影響到光澤度。 d.涂料濃度少,涂布量不足,涂層太薄。 e.涂布干燥溫度低。 f.涂料粘度太高,流平差。 g.油墨添加劑(凡立水、干燥劑等)影響到上光致密性。
解決:a.有條件可先涂布光底層(底膠),再上光。 b.更換涂料,選擇品牌產(chǎn)品。 c.減少噴粉用量,或盡量不噴粉 d.提高涂料濃度,加大涂布量。 e.增長烘道長度或增加干燥溫度。 f.增加釋稀劑,降低粘度。 g.盡量少用或不用油墨添加劑。
5.涂層不均勻、有氣泡、麻點
原因:a.上光涂料的涂布表面張力值大,對印刷品表面墨層潤濕作用不好。 b.上光涂料的涂布工藝條件不合適。 c.油墨層發(fā)生晶化現(xiàn)象。
解決:a.降低上光涂料表面張力值,如加入表面張力值較低的溶劑或加入適 當(dāng)?shù)谋砻婊钚詣?b.調(diào)整上光涂布的工藝條件。 c.對墨層晶化面除去油質(zhì)或進(jìn)行打毛處理。
6.涂層剝離
原因:a.滿版實地深色的印刷品。 b.金銀、熒光等特種專色印刷品。 c.承印材料的纖維方向與上光涂布的方向不合。 d.設(shè)計的圖文油墨印刷超過裁切口。
解決:a.在設(shè)計時盡量少用,上底膠增加光膜與承印材料的親合力。 b. c.選擇與材料纖維方向相同的或合適的方向涂布。 d.盡量不做該類之設(shè)計。
7.膜面亮度不均
原因:a.承印物(紙品)不平整,造成涂布不勻。 b.涂布輥的中心距不對,造成兩側(cè)涂布量不均。
解決:a.造擇平坦的承印物,或在印前把承印物壓平。 b.調(diào)整涂布輥的平行。
8.上光色變
原因:a.油墨連接料粘度降低,使顏料粒子失去保護(hù)而游離。
解決:a.減少使用對油墨層有化學(xué)作用的溶劑,提高干燥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