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指數在煤炭市場中的應用最早產生于國外,最初的 煤炭價格指數 是煤炭貿易價格的原始反映,如1978年澳大利亞巴洛金克(BarlowJonker Pty Ltd)公司制定的ACR亞洲指數,該指數反映了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和昆士蘭州3個月的 動力煤 出口平均價。1986年,巴洛金克公司又根據澳大利亞紐卡斯爾港6000大卡動力煤離岸價編制了BJ價格指數,用以反映煤炭買賣雙方對現貨動力煤的合同價。
20世紀90年代以后, 國際煤炭 價格指數進入快速發展期,許多公司開始設計和發布國際 煤炭價格 指數。例如:1991年麥克洛斯基煤炭信息服務公司每兩周發布的McCloskey煤炭價格指數(MCIS);2001年紐約商品交易所發布的煤炭期貨價格指數;全球領先的能源信息與基準價格提供商普氏也推出PLATTS煤炭周價格,2007年該公司還推出煤炭現貨價格每日報告,更好地幫助金融業和依賴于煤炭的行業進行風險管理;2008年,由幾十家世界主要煤炭生產商和貿易商參與建立的煤炭電子交易市場(環球煤炭公司,Global coal),根據國際三港(澳大利亞紐卡斯爾港、南非理查德港和歐洲ARA三港)6000大卡動力煤的每周成交價,分別編制了NEWC、RB和DES ARA價格指數,2013年1月又推出了日指數。國外煤炭價格指數已成為反映國際動力煤市場價格走勢,指導中國進口煤價格談判的重要參考依據。
國內煤炭價格指數起步較晚,2006年才有第一個指數試行發布,目前影響較大主要有環渤海 動力煤價格 指數和中國煤炭價格指數,對于反映國內港口煤炭價格和全國煤炭市場區域性變化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環渤海動力煤價格指數由 秦皇島 海運煤炭交易市場有限公司2010年9月開始每周定期公開發布,該指數以中轉集散地為特征,反映了環渤海港口動力煤的離岸 平倉價 格水平以及波動情況。中國煤炭價格指數由中國煤炭工業協會、中國煤炭運銷協會于2012年7月1日起聯合正式發布,該指數凸顯了全國煤炭市場的區域特征,將全國煤炭市場劃分為華北、“三西”、東北、華東、華中、華南、西南、西北8個區域進行指數發布,同時公布全國綜合價格指數,此外還公布了8個煤炭品種的價格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