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內起重機需求的快速增長,國內多家非起重機制造企業也加入這一生產行列。同時,各廠家爭先恐后推出其200噸級以上起重機,且紛紛發出向600、800,甚至1000噸級起重機沖刺的信號。一時間,國產大型起重機發展如火如荼。
在打破了進口廣東起重機一統天下的格局后,國產起重機蓄勢待發。2004年我國起重機市場迅速發展,2004年之前,不要說250t以上的起重機,國內用戶使用的150t以上起重機都全部為進口產品。那么,國內生產廠家能不能象國外的企業一樣,在廣東起重機市場上如魚得水呢?筆者了解到國產起重機并不是一些客戶的首選。
一方面,國產起重機已經形成了30-300t產品系列,品種較少,中小噸位重復較多。而國外公司產品型譜的覆蓋面很大,最大起重量已達到1600噸。國內年產量低,只相當于國外一個公司的生產能力,未形成規模化生產。規模偏小就難以實現規模效益,使研發、銷售、服務等整個價值鏈呈現規模不經濟狀態。而許多國產大型起重機主要元件和鋼材還不能靠自己生產而只能采用進口,因此價格并不比進口同噸位起重機占顯著優勢。在使用壽命上又比進口產品要短,維修費用自然也會高不少。如此單臺國產產品的利潤率肯定要低于進口。
另一方面,目前國產大型起重機剛剛起步,國內的生產商信譽度明顯不夠,在產品性能上與國外產品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而施工設備的維修勢必會影響施工的質量和工期。這對于處于快速發展階段的大型吊裝企業,他們在行業內非常注重自己的企業形象和信譽,會盡量避免出現任何影響工程質量和工期的情況發生,所以在能力允許條件下,還是會選擇進口大型起重機。
另外,目前從確保大型吊裝建設工程的效率和安全性方面考慮,大多數用戶表示他們在選購國產大型起重機時將會非常慎重。因為大型吊裝工程正朝著模塊化建設的方向發展,即在地面先進行相關單元裝置的組裝,使它形成一個整體,然后再用大型起重機進行整體吊裝。這既是為了大大提高效率以縮短工期、減少投入資金的壓力,更是為了保證工程質量和施工安全性。這就必須對施工設備、尤其是對責任重大的大型施工設備的各方面性能嚴格要求,方能保證萬無一失。
針對國內起重機現狀,一些用戶普遍認為,從國家經濟和產業發展角度看,國產大型起重機自然有其存在和發展的必然意義,但應做到腳踏實地,穩步發展。目前應避免的問題是不要隨意放大大型,尤其是超大型起重機的實際需求量,不管企業的實力,一哄而上,僅憑沖動求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