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光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共產黨黨員、蘇州大學現代光學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薛鳴球同志因病醫治無效,于2013年11月12日在蘇州逝世,享年84歲。
在告別儀式現場,趕來見薛鳴球院士最后一面的人們手持菊花、神情肅穆。“江南塞北山河有象量經緯還是疾風知勁草,天上人間光彩無疆探星辰留得桃李已成蹊”,飽含深情的挽幛懸掛于大廳兩旁,潔白素雅的花圈擺滿了大廳四周。
上午9時,在莊嚴肅穆的哀樂聲中,薛鳴球院士的靈柩由儀仗隊緩緩送入告別大廳。各界來賓向薛鳴球院士遺體鞠躬默哀,在薛老的靈前深深鞠躬,作最后的告別。人群中有白發蒼蒼的長者,也有青年教師、學生;有薛院士的生前好友、同事,也有他的嫡傳弟子。他們都懷著同樣沉重的心情,送別這位科學巨擘,不少人偷偷抹淚。在遺體告別儀式上,蘇州大學黨委書記王卓君宣讀了薛院士的生平,回顧了他不平凡的一生。
薛院士人生中的三次創業
薛鳴球院士1930年10月18日生于江蘇宜興官林鎮一個中醫之家,1956年畢業于浙江大學,后進入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工作,開始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創業。當時中國國防光學、空間光學領域的光學測量設備項目剛開始啟動,年僅28歲的薛鳴球以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勤奮、刻苦的精神,在科研上嶄露頭角。他研究設計的中國第一臺高精度經緯儀,曾被毛主席視察過,并留下珍貴照片;他設計研制的中國第一臺大口徑高倍率遠距望遠鏡長期用于海防觀察。
1981年,薛鳴球放下在長春蒸蒸日上的事業,只身一人到了大西北,調入中科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開始了第二次創業。在這期間,他把目光瞄向空間光學的未來發展趨向,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為我國研制新一代偵察衛星光學遙感相機奠定了基礎。作為“現代國防試驗中動態光學觀測及測量技術”的主要參加者,以及國防軍工“東方紅“等多個衛星系列”6711”工程的主要參加者,于1985年兩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69年,他研制了我國第一臺長焦距電視光學系統。1995年,他迎來了科學人生的最高豐碑——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999年9月,薛鳴球院士來到蘇州大學,創建了現代光學技術研究所和江蘇省現代光學技術重點實驗室,并擔任首任所長,組織了光學工程學科和重點實驗室建設。這成為他第三次創業的起點。在他的率領下,蘇大在光學工程領域發展迅速。2003年,他獲得國防科學技術二等獎、獲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頒發的“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紀念證書”。2005年“神舟5號CCD相機及研制用配套設備”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2011年,研制的“天巡1號”微小衛星CCD相機發射成功。蘇州大學因此成為我國少數成功研制航天相機的高等學校。
師生追憶緬懷薛院士
薛鳴球院士從事光學研究和教學近60年,不僅在光學科學領域成果豐碩,而且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包括光學學科帶頭人、國家“863”計劃負責人、航天任務負責人等一大批光學精英。
蘇大現光所常務副所長余建軍在西安光機所時就與薛鳴球院士開始共事,今年已是第二十個年頭。在她眼里,薛院士既是一位德高望重、治學嚴謹的學者,也是一位品德高尚、嚴于律己的長輩。“薛院士的治學非常嚴謹,對自己的學生要求也很高。”余建軍說,聽薛院士講課是一種享受,他能把非常深奧的科學知識和科學道理用淺顯易懂的話傳授給學生,所以他的課深受同學們的歡迎。特別給她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薛老的速算能力非常強,哪怕是到晚年也是如此,凡是遇到數據,他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能計算出結果,“我們經常說,跟著薛院士都不用帶計算器了。”余所長說,認識薛院士這么久,凡是他要請客吃飯從來都是自己掏腰包,絕對不要單位報銷,薛院士嚴于律己的作風一直都讓她非常敬佩。
中科院西安光機所光譜室主任楊劍峰研究員是薛鳴球院士的博士生,這次專程從西安趕到蘇州見老師最后一面。他回憶起自己讀博士時老師對自己的教誨,依然感慨不已。“當時寫作博士論文第一稿的時候寫得不夠認真,薛老師當時就把我叫去談話。那次談話可以說讓我終身受益,兩周后我再次把修改后的論文給老師,他看后很高興,一字未改。”楊劍峰說,自己的遺憾就是跟隨薛老師學習的時間太短了,
蘇大現代光學技術研究所副所長沈為民是薛鳴球院士在蘇大的第一個博士生。薛院士在參加各種大型會議時經常把沈為民帶在身邊,讓他有機會接觸到許多專家和前沿的科技成果。“如果不是有薛院士在一旁一直鼓勵我們年輕人,我們也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績。”沈為民說,在薛院士的身上真正體現了老一輩科學家生命不息戰斗不止的工作作風。就在今年國慶節前夕,薛老還一直每天堅持著到研究所上班,患病入院后,凡是有同事前去探望他,他都要聽工作匯報,始終放心不下的是他心愛的光學事業。
薛鳴球院士一生與光結緣,成就卓著。他是我國儀器光學和光學系統設計領域的代表人物,在國際光學領域享有盛譽,研制了我國第一臺高精度經緯儀、第一臺大口徑高倍率觀察望遠鏡,設計了第一代遙感衛星高質量光學系統,為我國光學事業的發展和國防現代化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