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衛報》網站11月16日發表題為《中國兒童可能成為推動環境改變的力量》的文章。文章稱,日前,一名來自中國江蘇省的8歲女童被確診患上了肺癌,據醫生透露,這是由空氣中對身體危害最大的微小粒子PM2.5造成的。這一病例突顯出像兒童這樣的脆弱人群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暴露在嚴重的空氣污染之下。
文章稱,在北京等城市的空氣污染2013年達到前所未有的級別后,有關PM2.5的危害的新聞幾乎每天都會出現。空氣污染問題引起了媒體的巨大關注和公眾的不滿,迫使政府頒布了一系列緊急措施,旨在到2017年前將PM2.5的水平降低25%。
對居住在北京的人來說,經常籠罩在城市上空的灰色霧霾已經成為了生活的一部分,對人們日常生活習慣的選擇產生了巨大影響,例如,霧霾將決定外出跑步鍛煉是否安全,以及究竟是乘出租車還是騎自行車出門。
但大多數公眾對霧霾的危害關注甚少,因為如果每天都要與霧霾作斗爭的話,太不切實際。
文章指出,盡管國內民眾對空氣質量的不滿多年來普遍存在,但政府之所以關注這一問題,是因為受到了來自外部的壓力。2011年,美國駐北京大使館首次公布了在使館樓頂上采集的PM2.5水平數據。隨后出現的媒體熱潮使得更多的公眾了解了PM2.5的危害,并導致全國各主要城市的官員開始定期公布PM2.5數據。這對于中國防止污染的斗爭來說是一個關鍵的轉折點。
文章稱,隨著媒體對PM2.5危害的報道越來越多,人們對于其危害的個人態度也在迅速發生變化,許多人正采取必要的預防措施。富裕家庭、年輕白領和那些擁有國際視野的人對于居住在這種不健康環境下的長期影響十分不安,而這些擔憂的核心通常是兒童健康受到的持續破壞。許多人質疑,在嚴重污染的城市里,養育孩子究竟是否可行。有許多人正在談論“制訂計劃逃離北京”,為了下一代而移民國外。
對于非常富有的人來說,移民國外的計劃已經開始了。專業人士也在利用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等國家的技術移民體系。文章認為,孩子是這一趨勢背后的關鍵因素。過去30年里的一胎化政策產生的“小皇帝”一代如今已經成了家庭的核心。
據《中國國際移民報告2012》透露,“良好的教育”是中國公民選擇新國籍的最重要原因。
對于那些不那么富裕的人來說,許多人希望政府投資2270億美元治理污染的計劃能夠有效,因為這是國家強力推行的計劃。
但許多專家質疑,中國對靠煤炭推動的經濟形式的依賴,以及大城市公共能源消費的需求,可能不會這么快地讓污染得到控制,發達國家通常需要花費數十年時間才能實現類似的目標。
對于人數日益增加的中產階級家庭來說,他們可能不愿意等那么久。中國有一句俗話,即父母無論做什么“都是為孩子好”,盡管金錢能夠買到良好的醫療保障、外國品牌商品、無污染嬰兒配方奶粉,甚至是外國式的教育,但它卻無法給如今出生在北京的嬰兒買來清潔的空氣。
文章稱,在5到10年時間里,如果沒有天空變得更干凈的跡象,而與PM2.5有關的疾病病例在中國深受霧霾困擾的城市越來越多的出現,那么中國的中產階級將不會心甘情愿地默默容忍這種情況繼續下去了。世界對于中國污染的關注未來將繼續成為促進政府減少污染的關鍵力量,但國內的不滿也將日益發出更大聲音,并產生更大共鳴。
文章指出,隨著富裕階層逐漸失去對奢侈品和物質主義文化的興趣,并日漸關注自己的孩子在安全環境中成長的權利,中國的“小皇帝”們可能成為推動環境改變的真正動力。(編譯/陳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