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防技術,應該說從它誕生起就一直在社會管理中發揮巨大作用,只是由于目前我國社會結構、社會形態、社會訴求、社會價值和社會矛盾變化與凸顯,中央曾多次強調(2010年中央政法委、中央綜治委確定了35個市、縣 (市、區) 作為全國社會管理創新綜合試點;2011年當時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發表重要講話,把社會管理創新工作當作8項重點工作之一要求改進),要加強和完善社會管理格局,加強公共安全體系建設,營造良好社會環境。而安防技術是社會管理創新重要組成部分,尤其在智慧城市建設的當下,作為最為基礎的技術設施建設,安防技術在社會管理創新中的應用又被提升到新的重視高度。
安防技術社會管理中的應用
要說安防技術在社會管理創新中的應用,這是個大命題,因此首先得很清楚了解什么是社會管理創新。
社會管理創新是指在現有社會管理條件下,運用現有的資源和經驗,依據政治、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態勢,尤其是依據社會自身運行規律乃至社會管理的相關理念和規范,研究并運用新的社會管理理念、知識、技術、方法和機制等,對傳統管理模式及相應的管理方式和方法進行改造、改進和改革,建構新的社會管理機制和制度,以實現社會管理新目標的活動或者這些活動的過程。而安防技術應用在社會管理方面主要是建設建設城市的平安和諧。一個完整的安全技術防范系統,是由技防系統、物防系統、人防系統和管理系統,四個系統相互配合相互作用來完成治安防范的綜合體。
對于安防技術應用于社會管理主要兩次試點項目,一是科技強警示范城市建設試點;二是城市報警與監控系統建設“3111”試點工程。目前全國共計有近500個市、縣開展了社會管理建設,投入資金數額巨大。據了解,我國第一批開展科技強警示范城市建設工作主要是一線大城市以及東部城市,共21 個;第二批開展科技強警示范城市建設工作主要圍繞我國二、三線城市,共計38個市級地區。
走科技強警之路,準確把握公安科技發展的機遇與挑戰,成為當時治安管理的重頭工作。客觀認識公安科技發展的規律,提出全面實施科技強警戰略的工作思想,實現公安工作的現代化。2009年在鄭州召開的全國城市報警與監控系統建設經驗交流暨農村技防工作現場會,那個時期城市報警與監控系統建設工作的總體目標,更是提出了“政府領導,綜治牽頭,公安主導,社會參與,統籌兼顧”的思路,全面深化城市報警與監控系統建設,在不斷擴大城市報警與監控系統的覆蓋面,推進城市報警與監控系統的互聯互通和資源共享的同時,將科技創安的觸角延伸到農村”的新要求,為社會管理指明了方向,增加了動力。
從2003年的“科技強警”開始社會管理應用安防技術已經是個年頭,作為公安機關他們對治安監控系統從建設規模、業務構架及功能方面會有新的要求,在未來的幾年內在中國將迎來社會管理創新建設新的一輪浪潮,在建設規模、建設質量、產品與系統的功能方面將有一個新的飛躍。這對于安防設備制造商來、工程商來講是一個再次發展的機會。隨著治安監控系統規模的擴大,對于平臺管理軟件研發者來講是一個自我價值的體現與擴大市場規模的好機遇。
社會管理對安防技術的創新要求
之前也談到由于現在安防行業發在過去科技強警示范城市和平安城市建設的創建工作方面發生了巨大變化,所以在新一輪社會管理對于安防技術要求方面也有所創新,主要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注重“外圈內網”前端部署建設模式
防線式建設思路是通過對國內各地公安視頻監控系統建設實踐以及基于對視頻信息結構化方向的深入理解和各種視頻監控前沿技術的整合運用進行經驗總結的一種模式,這種從市場應用需求出發、全方位的視頻監控建設使用綜合解決方案,有效實現了城市防控包圍圈和無縫網建設。
城際干道卡口防控體系:從多個實際案例的建設來看,城際干道卡口防控體系是平安城市系統中治安防控的第一道防線,這一防線主要是建設在出入城市/地區的高速公路出入口、環城公路路口、國道省道路口、公共交通樞紐等節點,實現出入車輛抓拍、自動車牌識別、駕乘人員智能人臉提取、特征目標布控、身份信息聯動等多種結構化、實戰化視頻功能,形成一個城際邊界閉環,對所有出入城市的人、車、目標構建有效的“城門式”防控防線。
城內干道卡口防控體系:城內干道卡口防控體系屬于平安城市中的第二道防線,主要建設于市內各外環線、內環線、高架等交通干道,關注所有出入的人、車。市內街區“網格化”監控防控體系:主要建設于一般市內街道、高案發區域、交通場站、流動人員密集等區域。該防線主要是借用數字化城市“網格化管理”思路對城區采用網格化前端部署方法:即在GSI系統上根據屬地管理、地理布局、人口分布、治安情況等原則劃分多個治安網格區域,重點在網格邊界進行點位部署,網格內更多借助社會治安監控資源接人。網格邊界主要部署卡口和高清監控點位,做到車過留牌、人過留痕。
核心熱點監控防控體系:核心熱點監控防控體系主要用于強化重點區域、學校、社區、政府機關、廣場等核心點位防控。對超大范圍場景可利用全景監控和球機聯動實現整體和細節的配合。
流動無線監控體系,主要包含移動車載監控系統、移動單兵執法系統、移動非現場執法設備等終端。作為對傳統固定式監控系統的補充,無線監控系統使公安監控具備了新的靈活部署和定位跟蹤能力。
社會資源整合體系,通過將各種非公安自建社會面(重點為網吧、賓館和娛樂場所)監控資源納入到公安社會資源整合平臺進行統一調閱、查看、管理,進一步提升城區內視頻監控網絡的監控覆蓋密度,重點實現對人的關注。
圖像聯網成為普遍趨勢
目前,隨著去年GB/T28181聯網標準的頒布實施,圖像聯網成為一種普遍的趨勢,各地也加快了建設進度。當前各地都正在建設或正在規劃自己的“三網三平臺”:即內網聯網平臺,專注圖像在公安系統內部的上下級傳遞、視頻圖像與公安業務系統的對接;專網共享平臺,專注公安已建的各種監控、卡口等圖像資源的整合以及社會面監控資源的統一接入;公網上的社會資源整合接入平臺,在互聯網上構建VPN網絡,整合各種零散的社會監控資源,三張網絡之間通過網絡安全設備隔離。一個完整的架構,社會資源接入平臺上承載的信息量應該在全網系統的3%左右,專網共享平臺在95%左右,內網應控制在2%以內,從而做到信息含量最高,冗余信息量最少。
物聯網安防構建“感知警務”工作新模式
物聯網技術應用于社會創新管理早已不罕見,如現在物聯網技術在環保領域的應用,也使環境管理變得更輕松、更透明。其中,物聯網作為一次新的產業浪潮引領技術已在我國環境監控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物聯網應用于環境監管已成為現階段推動環境管理的有效手段。應用物聯網海量集成技術、細化污染源監控系統全方位架構、強化數字環境管理,將帶來環境管理模式的重大轉變。目前,在公安工作中,采用物聯網技術的業務系統已率先應用于證件防偽、安全控制、交通管控、生產管理和供應鏈管理等警務領域,在涉人、涉車、涉物和重點場所管理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如何進一步依托物聯網與傳感技術,全面了解警務信息,提升現代警務的實戰能力和服務水平,是公安機關面臨的重大任務與戰略課題。
智能分析應用逐步深入
視頻智能分析技術可以幫助用戶去除冗余視頻信息,快速聚焦關鍵線索信息,因此在當前平安城市建設中得到快速的發展。但是,單純的智能分析無法直接帶來價值,其必須和整合業務系統緊密配合形成一個完整的業務流程。當前比較熱門的智能有前端圖像數據的情報化,例如卡口就是一種典型的前端應用,現在逐步向人臉卡口發展,并且進一步在高端IPC上集成前端智能算法,實現“泛卡口”功能,直接對公安最為關注的“人”、“車”兩大關鍵線索要素進行提取。其他的智能應用如視頻濃縮、視頻特征檢索、圖像增強、行為筑折也貫穿公安業務各個流程中。
視頻與公安多業務系統融合
目前,社會管理創新建設的城市視頻監控系統產生的圖像信息經過濃縮和提煉已成為公安新的情報信息來源,監控系統與公安原有業務系統的融合對接需求日益迫切。為了更好地服務于公安一線實戰應用,深入發掘視頻資源信息價值,實現跨警鐘多業務系統信息共享,構建切實有效的公安實戰化視頻情報綜合大平臺,監控系統中聯網平臺需與公安各警種業務平臺或數據庫系統實現對接,具體包括警務督察系統、八大庫信息系統、PGIS系統、GPS系統、接處警系統、警綜平臺、移動警務系統、PKI/PMI身份認證系統等等。
公安實戰化
當前,公安對視頻監控的需求不再局限于原有的視頻實況和錄像回放這兩種基本應用,通過圖像和公安業務系統的對接融合,根據公安各警種的實際業務需求開發公安實戰業務應用成為了熱點。目前最為熱門的當屬以圖像信息庫為核心的服務于刑偵的視頻研判業務,通過圖像信息庫收集所有相關的圖像信息進行深入研判,并且借助視頻濃縮、網格追蹤、錄像切片等快速錄像檢索工具,大大縮短錄像檢索時間,搜尋關鍵線索錄像,確定偵破方向。在研判中,可以多組協同工作,借助圖像信息庫的GIS地圖進行時空分析,重現案件現場,最終確定犯罪嫌疑人。
結束語
綜上所述,不難發現安防技術在社會管理方面大有可為,我們跨越執著地堅信,創新安防新技術,能跨越社會管理萬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