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隨著光電業近幾年的蓬勃發展,各產品線越來越齊全,涵蓋了1.5至46吋TFT-LCD面板,應用領域包含桌上型顯示器、筆記型計算機、液晶電視、車用顯示器、工業用計算機、數字相機、數字攝錄機、手持DVD、掌上游戲機、手機等全系列應用。各光電生產商在推出新產品的同時,對質量越來越重視,同時對生產線的設備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從早期UPS主要供電給生產線的控制及核心網絡機房電源到現在要求提供全線生產線都不間斷,包括傳動部分,確保停電4小時內生產線生產不受影響。
二.需求分析
UPS要能為生產線的傳動、控制部分提供優質電源,確保生產線停電4小時內生產不受影響。
生產線傳動部分電機的功率為55KW?刂撇糠值目偣β蕿25KW。
系統可靠性要求MTBF>250000h(不含電池)
三.方案設計
根據用戶需求,了解用戶的負載容量情況如下:
序號 設備名稱 容量(KW)
1 電機 55
2 控制設備 25
合計 80KW
分別對UPS及電池設計選型計算如下:
UPS 電源容量選型公式
因此次所帶的負載為電機型負載,采用常規配置,須考慮電機啟動電流6~9倍,UPS配置的容量也須相應增加6倍,這樣配置很不經濟,而我們此次通過在電機前面增加變頻器來降低啟動電流,在UPS容量選擇時只需增加1.3系數即可。
UPS容量=現有設備容量÷UPS輸出功率因數÷UPS帶載比例*電機啟動系數(加變頻器)
現有設備容量為80000w
UPS輸出功率因數為0.8
UPS帶載比例為70%(考慮最佳使用率及提升抗沖擊能力)
電機啟動系數1.3倍
.
UPS容量=80000w÷0.8÷70%*1.3=185714VA
根據計算,此次采用可靠度及抗沖擊能力極高的臺達NT系列200KVA。
2.電池配置計算
為了讓電池的配置更加合理,計算電池按照生產線的實際功率計算。
要求使用中達電通DCF126系列電池,后備時間為240分鐘。UPS的逆變器終止電壓為300V,逆變器效率為0.95,輸出負載的功率因數為0.8,選擇電池容量、串連只數、并聯組數如下:
UPS所需的直流功率為:
Pdc =實際功率/逆變器效率=80KW /0.95=84.21 KW
每組電池的串連只數為:
No = 逆變器終止電壓/電池終止電壓= 300V/1.7V=176.4節≈174單體(cell)
每組電池數= No/電池單體數=174/6=29塊
按照NT系列UPS要求,每組電池數應為:29塊
根據電池放電功率表,選擇DCF126-12/200(12V-200AH)電池,每個電池放電功率為80W(1.8V/cell, 240分鐘時),則需要的電池組數為:
G = Pda/(單體功率 x 單體數No)=84.21KW/(80W x 29x6)=6.05組 ≈6組。
需要的電池配置為:DCF126-12/200電池29只×6組。
電池恒功率放電數
電池型號 電池終止電壓為1.8V / 單體時的放電功率(W / CELL)25°C
時間(分鐘) 60 120 180 240 300 480 600
DCF126-12/120AH 134 80.2 61.4 49.5 36.7 31 23.4
DCF126-12/200AH 227 138 104 80 69.5 50 39
DCF126-12/250AH 283.7 166.3 130 102 86.8 67.8 48.8
3.方案電氣原理圖
主要由UPS、變頻器、接觸器等組成完整經濟可靠的系統。
配置清單
序號 設備名稱 型號規格 品牌 數量
1 NT系列UPS GES-NT200K 臺達 1
2 變頻器 90KW 臺達 1
3 電池 12V/200AH 中達 174
4 電池柜 DBC30B1 中達 6
5 電池配電柜 中達 1
6 線纜 若干
四.NT系列產品介紹
4.1性能及技術特點
雙變換純在線式設計
可8臺UPS并機冗余,無須外加并聯控制卡
使用大型中文及多國語言圖形化LCD顯示
寬廣的輸入電壓范圍
逆變器采用全橋架構技術,可100%三相不平衡供電且負載適應性最強
磁性組件采用H級絕緣防護等級設計,安全性高
充電系統采DIN41773國際標準
設計有電池溫度補償,延長電池使用壽命
具有電池防漏液偵測功能
電池組共享(Common Battery)
可遠程遙控或面板控制警急事故關機功能(EPO)
高整機效率
標配有手動維護旁路開關功能(MBS)
輸入端可作雙回路供電設計
具有輸出隔離變壓器
輸出過載能力強
采用多組微處理器控制與模塊化設計,維護簡易
內建SRAM,可以儲存多于500筆信息數據
可搭配電力監控軟件,對UPS作網絡及遠程監控
提供超過4種以上的通信接口可供選擇
智能變速風扇,低噪音,節省電費及提高風扇使用壽命
短路保護設計與超強防雷擊保護
可作8臺(N+1)并機擴容冗余,提供經濟可靠的高效率供電保護
4.2 性能及技術特點說明
4.2.1 采用先進智能的微處理控制器CPU控制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