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強化對電路設計人員的“電路可制造性設計”宣貫和培訓,用電路可制造性設計去規范設計、制約設計
“電路可制造性設計”是我們從科研和生產實際中總結出來的提高電路設計質量、解決電路設計與制造之間的接口問題的唯一行之有效的方法。
電路設計是電子產品實現其電路功能的主要途徑,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當電路設計人員設計的產品不符合國標、國軍標或電子行業的相關標準,脫離本單位的生產實踐,缺乏可制造性,產品就失去了實現其質量和可靠性的基本前提。
電路設計產品的功能時,需要同時滿足成本、性能和質量的要求;即在產品的方案樣機、工程樣機設計和定型設計階段等產品研制/生產的各階段,在滿足產品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必須滿足制造生產過程中的工藝要求、測試組裝的合理性和售后服務的要求。
要改變我們工藝被動的局面,我們必須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堅持對電路設計人員進行“電路可制造性設計”宣貫和培訓,把由設計引起的質量問題消滅在設計初期,不要等到工藝審查時才提出,更要避免在生產現場出現由設計引起的質量問題。
通過“電路可制造性設計”的宣貫和培訓,讓“電路可制造性設計”的理念深入到每個電路設計人員的靈魂中去,要讓每個電路設計人員在設計的初期能自覺的考慮設計文件是否符合和滿足本單位的工藝條件(如技術水平,設備能力和檢測手段等);是否符合和滿足產品的研制階段,生產批量及發展規劃;是否符合和滿足新工藝、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等的應用,尤其是符合先進制造技術的應用;是否符合和滿足國家、部及產品使用單位的技術政策、技術法規和技術標準等。
工藝必須有服務意識,面向設計、面向制造是我們做好工藝工作的基本前提;工藝工作的這種服務意識必須是主動的,要走在設計的前面,走在整機的前面,上門服務,一個組、一個組,一個室、一個室的對電路設計人員進行“電路可制造性設計”宣貫和培訓。
電氣互聯先進制造技術是電子裝備制造基礎支撐技術,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和科技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
從宏觀上來講,每個單位的領導都會支持工藝部門開展電氣互聯先進制造技術的研究,但是,領導支持的唯一原因和條件是希望預研成果能夠應用到工程實體中去;離開這一條,先進制造技術無論在技術上和經濟效益上不但無法與電路系統的預先研究項目相比擬,更無法與工程任務相比擬,因此也不可能引起單位領導的重視和興趣。
但電氣互聯預研成果的工程化應用又談何容易?
我們工藝人員沒有應用產品的“主體”,我們只能“借船出!保航桦娐吩O計的“船”,出預研成果工程化應用的“!;但是,這個“船”有很多限制:首先,受到產品應用場合的限制;其次,受到小型化元器件來源的限制;再次,受到設計人員設計理念和設計水平的限制;總之,在電氣互聯預研成果的工程化應用上我們工藝只能處于被動的狀態。
與電氣互聯預研相比,“電路可制造性設計”我們工藝處于主動狀態;這是因為我們工藝人員相對來講對于本單位的工藝條件(如技術水平,設備能力和檢測手段等),產品各個研制階段,不同生產批量的特點;對于新工藝、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等的應用,尤其是符合先進制造技術的應用;對于國家、部及產品使用單位的技術政策、技術法規和技術標準等較之設計人員更為熟悉,是我們的長項;是避免和改變被動局面行之有效的方法。
2)強化對標準的學習、宣貫和制定
電路設計根據什么進行電路設計?工藝人員根據什么進行工藝設計?根據什么編制裝配工藝流程卡?電裝工人根據什么進行產品組裝?質檢人員根據什么進行產品檢驗?
“標準是產品質量的判據”!一個產品的質量是否符合要求,唯一的依據是國家、部及產品使用單位的技術政策、技術法規和技術標準。
標準是我們從事電路設計,工藝設計,產品組裝和檢驗的依據和帶強制性的技術法規。
每一個工藝人員都要努力學習標準,貫徹標準,宣貫標準,進而制定符合本單位特點的標準。
在有些單位,如果是設計出了問題,就會說你工藝宣貫力度不夠;如果是制造出了問題,要么說你工藝操作性差,或者說你工藝現場指導不到位,即使工藝操作性好,現場指導也到位,人們也可以橫挑鼻子豎挑眼的給你在骨頭縫里找出刺來,反正橫豎脫不了你工藝的干系,工藝是夾在設計和制造的中間過日子的;因此,我們工藝人員不但必須把工作做細做好,也必須有“護身符”和“上方寶劍”!標準不但是產品質量的判據,也是我們工藝人員的“護身符”和“上方寶劍”;
我們要把學習標準,貫徹標準,宣貫標準,制定標準放在頭等重要的位置。
電氣互聯的主要標準有:(1) 國標(GB);(2) 國軍標(GJB);(3) 部標(SJ或SJ/T);(4) 航天部標準(QJ);(5) 航空部標準(HB);(6) 企業技術標準;等等。
要使我們的設計標準化、規范化,要用標準化、規范化的工藝設計文件去規范設計、制約設計;要用標準化、規范化的工藝設計文件去指導生產、規范生產。首先必須花大力氣學習和掌握國內外先進的電子裝聯技術和電子裝聯標準體系,結合本單位的實際情況,設計、編制一套完整的、具有可操作性的通用電裝工藝規范系列,包針對設計的規范(比如電子裝聯可制造性設計技術,具有可組裝性的結構設計技術、高低頻傳輸線設計規范等)和針對電子裝聯的規范(比如PCB、整機及單元模塊、高低頻傳輸線、微波電路模塊等。其次,要引進先進的工藝設計軟件,并在此基礎上設計和編制一套適合本單位生產實踐的,通用的電裝工藝“亞卡”系列。這樣的“亞卡”至少應有20種以上,包括適合于研制產品和批量生產二個類型“亞卡”。再次,要引進先進的工藝設計軟件,使我們的工藝設計“立體化”,包括3D接線圖設計,3D線扎圖設計和3D線扎圖安裝圖設計等。工藝人員去生產現場,實際上就是生產指導的“立體化”,如果我們的工藝設計圖紙能“立體化”,那末我們的生產指導就將從“現場化”變成“圖紙化、文字化”,進而在條件成熟后應用PDM,使我們的生產指導“電腦化”。
第四,加強對電裝工人的基本技能和高技能培訓,努力提高操作人員的技術素質。
操作人員是我們完成工藝實施的基本對象,操作人員的技術素質直接關系和影響到我們工藝工作的質量和成;我們必須把對電裝工人的基本技能和高技能培訓提到議事日程上來,有針對性的,分門別類的每年培訓2~3次。操作人員的技術素質提高了,產品的組裝質量提高了,我們工藝人員的日子也就好過了。
對電裝工程工人的基本技能和高技能培訓要走在前面,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千萬不要等問題成堆了再來培訓,那樣最多也只是“救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