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國外成熟市場,鉆機/潛孔沖擊器行業除了產品銷售收入外,金融和后市場服務也成為相關企業重要的收入來源,后市場不僅是鉆機/潛孔沖擊器產業鏈上重要的金礦,還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周期性行業的大起大落。然而,在中國這座金礦卻久久的不到充分有效的發掘,鉆機/潛孔沖擊器企業掘金后市場,僅僅是看上去很美而已。
經歷了10多年的高速增長,突然遭遇處在產能嚴重過剩的寒冬,中國鉆機/潛孔沖擊器行業規模擴張的增長模式正在遭遇挑戰。整個行業今天,中國市場已經有超過500萬臺的鉆機/潛孔沖擊器存量,因為垂涎后市場服務的利潤,也希望能夠發揮出其原本應有的平滑市場起伏的作用,但行業比以往更加關注后市場的發展,加快了掘金后市場的步伐。然而,同質化競爭使得售后服務幾乎無利可圖,而“再制造”業務也緩慢發展,后市場業務啟動十分艱難。
中國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實施的改革開放,中國制造通過引進技術得以快速發展,其競爭力不僅表現為生產成本的優勢,還體現在貼近市場的服務優勢,很多產品早期替代進口產品都是以免費的服務來爭取客戶。生產廠家通過迅速反應彌補早期產品品質上的不足,贏得客戶使用的機會、提升產品性能和穩定品質的機會,在獲取一定的市場份額和客戶依賴度后逐步獲得產品定價能力和后市場服務收入。
顯然,以產品總裝和規模見長的中國鉆機/潛孔沖擊器行業從產品市場份額到后市場服務并不順利,目前企業面臨兩個困境:一是主要核心零部件依然依賴進口,而大部分走代理商渠道的售后服務都留給了代理商,總裝企業維修服務的附加值僅僅是零部件采購的差價,利潤的大頭還是被核心零部件和服務企業拿走了;二是近年來行業競爭激烈,企業產品同質化嚴重,競爭更多體現在服務環節,降低首付款和延長免費服務成為重要的競爭條款,一些過去三包服務時間為半年的挖掘機、裝載機調整到一年。挖掘機國產品牌量產后,開始各種促銷大戰,包括延長服務期、送配套件、送汽車等。中國產品設備工作強度大,工程設備租金高,一般設備在單個工程項目就可以收回成本,而且此后設備殘值與維修服務收入不成比例,客戶保養積極性不高,維修服務也就幾乎無利可圖。
一邊是嚴重的資源短缺,一邊是大量的老舊設備功能失效而遭淘汰,再制造在節約資源能源、構建循環經濟中發揮重要的作用,也為企業后市場服務帶來巨大的空間。但現實中,逆向物流問題成為投入再制造大的障礙,同時,再制造設備沒有批量,而且銷售價格低于新機市場價(通常是同類新機價格的60%),對于擅長于批量制造的廠商來說再制造顯然是沒有效率的。而且設備的再制造主要是核心功能部件,如發動機、液壓系統或變速箱的翻新與再制造,中國還有一些核心零部件不能自制,所以,整機制造商再制造業務拉動的仍然是供應商的利益。代理商距離客戶比較近,逆向物流的成本也相對較低,但代理商的業務模式是貿易,其能力更多地體現在市場開拓和客戶關系的維護上,缺乏制造經驗、體系和相關的人才隊伍,而且投入資金量大,投入產出周期長,再制造技術不成熟,一般的代理商很難跨進再制造的門檻。到目前為止,大部分的再制造業務都沒有進入盈利階段,有些企業干脆關閉了這個部門。其中,卡特彼勒、濰柴動力等核心零部件再制造比較整機更容易實施。
鉆機/潛孔沖擊器后市場所蘊藏的巨大金礦,已然為中國鉆機/潛孔沖擊器企業發覺,然而如何更好的發掘這一金礦,還要費些周折,但我們依舊堅信,道路雖然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