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氣潛水技術的發展過程
上個世紀20年代,隨著軍事和產業潛水對大深度潛水的需要與日俱增,萬力水下作業公司(微號:13955900051)研究和發展了混合氣潛水技術。這種技術解決了空氣潛水深度沖破了60m以潛的限制。混合氣體中,最常用的是氦氧氣體。氦氣作為呼吸氣體中的稀釋介質,是一種理想的惰性氣體。但是,它也帶來了一些新的問題。首先是寒冷的問題。氦氣的導熱系數是空氣的6倍多,潛水員著濕式或干式潛水服,因深度增大,衣服受壓變薄,絕熱保暖性能極具下降,已難以抵擋水下的寒冷。于是,1937年出現了加熱潛水服。它可使潛水員在很冷的水中保持舒適狀態,進行較長時間的水下作業。當潛水深度超過150米左右時,潛水員的大量體熱將會從呼吸道排出,所以,為了維持體熱平衡,降低呼吸散熱損失,還必須用呼吸氣體加熱裝置。其次是氦語音失真問題。氦氧潛水電話的使用較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第三,潛水深度增大,氦氣消耗量很多。為了減少昂貴的氦氣損失,先后研制成功呼吸氣體少量排出或者完全不排出呼吸器的半閉式和閉式潛水裝具。
隨著混合氣潛水深度的繼續增加,人們發現用于減壓的時間遠遠大于水下作業時間,潛水效率極低。針對這一矛盾,1957年,美國人龐德提出了“飽和潛水”新概念。1962年開始了第一次海上實驗,并于1965年首次把飽和潛水技術用于產業潛水,解決了常規潛水無法克服的潛的深、呆的久、確保潛水員安全等一系列難題。大量的實踐表明,飽和潛水技術是當今進行大深度和長時間承壓潛水作業的最佳方法。但飽和潛水需要龐大而復雜的設備和大深度潛水潛水裝具等支持,而且潛水深度越大,對設備的性能要求也越高。例如,生命支持系統對飽和居住艙內環境溫度的控制精準,在150m深度為正負3攝氏度,到450m時僅為正負1攝氏度。
20世紀八十年代初,隨著飽和潛水技術的發展,根據壓氣機--抽氣機原理制成的推挽式呼吸系統問世。它使水下呼吸器、鐘上回收設備構成了一套大循環的閉路呼吸系統,成為與飽和潛水系統配套的新型閉式潛水裝具。閉路呼吸系統不僅解決了因大深度潛水時氣體密度增加,潛水員呼吸困難的問題,而且,還大大提高了潛水作業的安全性和經濟性。
潛水系統,又稱深潛系統,是承壓潛水所需器材和設備的統稱,通常包括潛水鐘、甲板減壓艙和吊放系統等。潛水系統既可用于常規潛水,也可用于飽和潛水,所以又有常規潛水系統和飽和潛水系統之分。深潛系統誕生于1931年,但到海上使用則在1962年。從那時起,這一技術在軍事和產業潛水中獲得了廣泛應用。它標志著潛水技術已進入了深潛系統時代,同時,也標志著傳統的潛水技術從簡單的個體勞動水平發展到了類似現代化大生產方式的先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