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荷蘭菲仕蘭、中國扶貧會聯合主辦的2020家政技能精準扶貧研討會在京舉辦。會議以“決勝攻堅 巾幗爭先”為主題,在聚焦職業技能精準扶貧的基礎上再度升級,為愛心月嫂的培訓加碼。針對產后心理問題高發的社會現象,增設“應對孕產婦心理健康”等專業系統課程培訓,提升月嫂綜合服務質量和專業化競爭力,以更好地滿足多元化的社會需求。
中國扶貧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劉文奎、荷蘭菲仕蘭中國副總裁楊國超、北京市通州區富平職業技能培訓學校執行董事長沈東曙、北京市家會會長、北京愛儂養老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穆麗杰及愛心月嫂和雇主代表出席活動。與會嘉賓共同為愛心月嫂第五期項目揭幕,并見證培訓課程的煥新升級。
目前,愛心月嫂項目已經成功舉辦四年,自2016年發起至今已將1220多名貧困地區的婦女培訓成為專業的月嫂和育兒嫂,并實現100%安置就業,上崗月收入更增長至此前三倍左右,顯著改善貧困女性生活和社會地位,同時減輕了城市職場媽媽的育兒壓力。與會嘉賓和深入討論了愛心月嫂項目賦能女性的成效。一方面,通過技能培訓賦能貧困女性,走上職業發展的道路。另一方面,解放了因照顧家庭犧牲事業的城市職業女性,賦能其為社會作更多貢獻。同時,愛心月嫂在服務一二線城市雇主家庭的過程中,不斷成長,甚至帶動了整個家庭和家族的發展和提升。
隨著項目的持續開展和不斷深入,菲仕蘭與中國扶貧會重視沉淀經驗,快速洞察社會需求,不斷迎合趨勢將項目創新升級,用職業化和專業化不斷為愛心月嫂賦能。“愛心月嫂項目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在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方面持續發揮作用。”中國扶貧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劉文奎對升級的愛心月嫂項目給予高度評價。他認為愛心月嫂項目有效針對貧困婦女的特征和市場需求,不僅通過“技能造血”幫助農村貧困女性脫貧致富,更賦予她們“育嬰師”、“營養師”、“催乳師”、“心理咨詢師”等職業本領和角色標簽。通過系統的知識體系和職業路徑規劃,使貧困女性地實現自立自強,贏得雇主的尊重和信賴,更好地服務社會。菲仕蘭愛心月嫂項目不僅有力度,更有溫度,為公益項目樹立了可持續發展的創新典范。
產后抑郁“亮紅燈”,愛心月嫂項目賦能再加碼
角色的轉變、心理的落差、價值感的消退讓很多新手媽媽來不及適應,就陷入產后抑郁的泥沼。《中國媽媽“焦慮指數”報告》顯示,中國每年有1000萬以上新手媽媽,其中60%到80%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接近20%會發展為臨床抑郁癥。此外,中國寶媽們還普遍飽受“焦慮”困擾,小孩健康、教育、夫妻關系位居媽媽們焦慮來源的前三位。媽媽們面臨工作壓力、家庭關系和角色轉變,背負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已成為需要社會關注的重點問題。
針對不斷升級的市場需求,愛心月嫂項目與時俱進,與上海復旦大學及上海紅房子醫院團隊合作制定培訓內容,在培訓體系中特別完善對于產婦生理及心理兩方面的護理技能,增加對愛心月嫂健康檢查、技能評定、心理測試、溝通能力等多方面的專業培訓和技能審核,以新生兒、寶媽的需求變化為基點,對應每天或每個階段的母嬰護理專業服務,規范、完善服務流程和服務細節。
對于愛心月嫂第五期項目的優化升級,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教授趙芳指出:“從家庭生命周期來看,寶寶的出生是家庭經歷的一個新的歷程,讓每一個家庭滿載新生命降臨的喜悅,但也讓家庭成員面臨諸多角色的轉換,承擔著相應的壓力。經過專業培訓的月嫂在家庭生命周期轉換的這個特殊時刻,可以發揮積極的作用。不僅通過育嬰減輕家庭照顧的壓力,還可以部分地發揮陪伴、支持和心理疏解的作用,緩減媽媽的焦慮,促進母嬰健康。”她認為愛心月嫂項目經過提升,可以不局限在育嬰照顧本身,還可以作為家庭支持的一種新生力量,難能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