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徐美慧)記者從北京市獲悉,近日,北京四部門聯合出臺《北京市公共場所室內溫度控制導則(試行)》,辦公、商業等九種類型公共建筑以及地鐵、公交等典型公共場所的室內溫度控制指標進行規范。
北京市相關負責人介紹,為落實《北京市進一步實施方案(2023年版)》,進一步科學規范和引導北京市公共建筑和空間的室內溫度控制,北京四部門聯合出臺《導則》,推動不同類型公共場所空調系統的精細化管理,助力北京市降碳、綠色發展。
《導則》包括5個方面共46條。在現行政策文件的銜接方面,《導則》結合《公共建筑 室內溫度控制管理辦法》以及多種類型建筑設計規范,科學設定室內溫度控制指標值。具體室內溫度、相對濕度的檢測方法,要求參照北京市《公共建筑室內溫度監測標準》執行。
《導則》制定辦公、商業、賓館、教育、交通、體育、觀演、展覽及博物館、圖書館等九種類型公共建筑以及地鐵、公交等典型公共場所的室內溫度控制指標,對于醫療、衛生等對室內溫度有特定要求的特殊場所不作要求。其中,辦公建筑、教育建筑室內夏季控制溫度均為26℃,冬季控制溫度依據不同房間類型控制在18℃、20℃。賓館、交通等類型公共建筑均有各自要求。
《導則》充分考慮室內相對濕度、屋頂天窗面積、特殊服裝需求、人員等不同因素對于室內人員熱舒適性的影響,制定室內實測溫度的修正方法。其中,在夏季供冷期內,主要考慮室內相對濕度過高、大面積天窗導致的太陽輻射過大、室內人員由于特殊工作要求導致著裝偏厚、偏大等因素對人員冷熱感覺的影響;在冬季供暖期內,主要考慮室內人員特殊著裝要求因素的影響。
實際場景中的應用
例如,觀演建筑舞臺的夏季控制溫度為26℃,夏季相對濕度為40%-65%,某舞臺的夏季室內溫度實測值為24.2℃,室內相對濕度實測值為58%,由于表演人員的演出需求,實際服裝厚度遠大于通常夏季服裝,此時應根據實際情況獲取對應的服裝熱阻和人員能量代謝率。
在管理、技術方面,《導則》提出8條管理措施、12條技術措施。包括優化控制空調供暖系統的啟停時間,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或專業單位托管等模式進行室內溫度控制管理,優化設計舞臺、商場中庭、航站樓等特殊公共場所的空調系統方案,采取智能診斷技術檢查空調供暖監控設備的有效性等,進一步提升能源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