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水廠處理后總磷含量高的問題引起了廣泛關注。磷是一種常見的水污染物,主要來源于農業、工業和生活污水。在水廠處理過程中,雖然會采取一系列措施去除水中的污染物,但總磷含量仍然可能偏高。
總磷含量高會對水質造成嚴重影響。首先,高磷水可能引發水體富營養化,導致藻類過度繁殖,進而影響水生態系統的平衡。其次,高磷水可能對人體健康產生潛在風險,長期飲用高磷水可能導致健康問題。
總磷是水體中磷元素的總含量,包括溶解的磷、懸浮的磷和膠體狀態的磷。在水資源保護和水處理工藝中,控制總磷含量對于防止水體富營養化、維護水生態平衡至關重要。水廠在處理水中總磷時,通常需要采用多種工藝的組合來達到期望的處理效果。
若要使處理后的水中總磷含量達到0.3 mg/L以下,可以采用以下工藝:
1. **預氧化**:在預處理階段使用氧化劑(如氯、臭氧或過氧化氫)對水中的有機磷進行氧化,將其轉化為無機磷,便于后續處理。
2. **混凝絮凝**:通過加入混凝劑如鐵鹽或鋁鹽,將水中的磷酸鹽轉化為不溶性的絮狀物,這些絮狀物在絮凝過程中會長大并沉淀。
3. **沉淀/澄清**:經過混凝絮凝后,水中的懸浮物和絮狀物會在沉淀池或澄清池中沉淀到底部,通過排泥去除。
4. **過濾**:使用快速過濾池(如砂濾池或活性炭濾池)進一步去除水中的懸浮物和殘余的磷。
5. **化學沉淀**:在必要時,可以添加化學沉淀劑(如石灰或碳酸鈣)來提高pH值,促使磷酸鹽轉化為更易沉淀的形態。
6. **深度處理**:包括生物處理、吸附、膜處理等技術,用于進一步去除難降解的有機物和殘余的磷。
7. **脫氣和砂濾**:通過脫氣裝置去除水中溶解的氣體,再經過砂濾池,去除微小懸浮物和殘余的磷。
8. **超濾或納濾**:采用膜技術作為最后的保障措施,超濾或納濾可以有效截留水中的磷酸鹽。
9. **運行優化**:對上述各處理單元進行優化和調整,確保各單元能夠高效運行,達到除磷效果。
實際應用中,需要根據原水水質、處理規模、出水標準和經濟成本等因素綜合考慮,選擇合適的工藝組合。通常情況下,經過混凝、絮凝、沉淀、過濾等基本工藝步驟,再結合化學沉淀或高級氧化過程,可以有效地將總磷含量控制在0.3 mg/L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