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保證不加工的內表面和加工的工作表面(后者是以輔助基準定位加工出來的)能夠同心,以達到壁厚均勻,活塞的輔助精基準應以活塞的不加工內腔作為粗基準來加工,即加工止口時應以內孔壁為粗基準,加工端面時,應以頂部內壁端面為粗基準。根據(jù)粗基準只利用一次的原則,應迅速地過渡到光基準的加工,故希望該輔助精基準應盡量提前到第一道工序中加工出。夾具的前端有支承頭,用以確定工件的軸向位置,在夾具體的前后兩個圓周上,有兩排柱塞,前排四只,對稱分布(避開銷孔的內搭子),后排三只均勻分布,當心軸與套筒(用螺紋固定在一起)向前移動時,靠心軸上的斜面使前排的柱塞向外推,撐緊在活塞的內表面上,同時套筒通過預緊彈簧使斜面的套筒向右移動,把后面一排柱塞撐緊在活塞裙部的內表面上。兩排柱塞和支承點使活塞五點定位,并利用柱塞頂部與活塞內表面間的摩擦力帶動工件旋轉。這種定位方式除加工止口外還可同時加工外圓、頂面和環(huán)槽;不僅可以提高精度而且也可提高生產率,尚可較早地(即在該工序就可)發(fā)現(xiàn)毛坯中是否有氣孔、黑皮等缺陷。
但由于工件內壁定位使夾具的夾持、調整較困難,夾具結構又復雜,故在使用中受到一定限制。當批量不大時,可采用內壁找正定位或劃線校正定位。
大批生產時,這種找正或校正法很費工時,這時可考慮采用外圓和內頂面定位的方法來加工止口,在裝夾時用外圓和內頂面定位。由于工件尚是毛坯表面,用一般的三爪卡盤夾持不夠牢固,可以將三爪做成長三爪,以免工件在切削力作用下產生傾斜,用這種方法裝夾工件對夾具的要求比較簡單,但易產生成品壁厚不均勻的問題。當活塞是用金屬模澆鑄時,由于毛坯精度較高,即毛坯的內外圓表面的同軸度誤差較小,此時采用這種方法,基本上可保證壁厚差小于0.4~0.9mm(對于鋁活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