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浙江省政府公布的《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實施方案》,各地、各部門不得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備案新增產能的鋼鐵項目。對違法違規建設的,實行嚴肅問責。鼓勵和引導企業多渠道、多方式積極主動退出過剩產能或低效產能,能夠主動退出的鋼鐵產能要盡早退出。鼓勵地方綜合運用兼并重組、債務重組和破產清算等方式,加快處置鋼鐵“僵尸企業”,實現市場出清。
浙江省政府的目標是,到2020年底全省壓減鋼鐵產能300萬噸以上,產能利用率提高到85%以上,鋼鐵企業數減少到20家左右,過剩行業產能預警體系和監督機制基本建立。
建筑用鋼主要消耗基于兩類下游需求,一是房地產,二是基礎設施建設。用建筑安裝工程規模來代表建筑用鋼需求,最為合適。因為這一指標,包含了國內各種類型的建筑項目。
房地產投資數據顯示,一方面房地產投資額在2015年8—12月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同比下滑,而2016年1—5月單月投資額同比均創出歷史新高。
此外,建筑安裝工程投資數據顯示,投資額始終保持同比正增長的態勢。2016年1—5月的單月投資額均創歷史同期最高水平。不過,綜合1—5的數據來看,2016年較2015年的同比增幅在減緩,已經降至10.8%。
房地產、建筑安裝工程投資數據表明,建筑用鋼的潛在需求是有保障的,而且6月處于房地產及整個建筑安裝工程的傳統季節性強勢周期。
上述數據是需求之表象,資金才是推動真實需求的關鍵所在。這與經濟學上對于需求的定義是相關的:一是要有需求,二是要有對應的支付能力。
房地產、建筑安裝工程的投資需求,背后的驅動因素與財政、貨幣政策相關聯,具體涉及財政收支規模、社會新增融資規模變化幅度。
截至5月的財政收支數據清晰地反映出積極財政政策正在發揮建設性作用。而且通過一季度擴張性措施的帶動,月度財政收入規模創造出近幾年歷史同期的最佳同比增幅。
央行數據顯示,5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6599億元,比去年同期少5798億元。筆者將近五年1—5月的數據加以綜合發現,即便2016年5月新增社會融資規模極低,2016年1—4月增加的社會融資規模也比2015年1—5月新增的要多。另外,2016年1—5月社會融資規模同比15.36的增幅,結束了此前連續兩年同比萎縮的頹勢。
聊城 黃銅毛細管現貨銷售張掖T2鍍錫紫銅排現貨銷售A350 :Lf1、Lf2、Lf3 16MnCR4圓鋼、20Cr圓鋼、35Cr圓鋼、
40Cr圓鋼、27SiMn圓鋼、15CrMo圓鋼、20CrMo圓鋼、35CrMo圓鋼、42CrMo圓鋼、45CrMo圓鋼、
42CrMo4圓鋼、42CrMoA圓鋼、20CrMnMo圓鋼、20CrNiMo圓鋼、8Cr3圓鋼 、10CrMo910圓鋼、 結合建筑安裝工程以及包括房地產項目釋放的建筑鋼材需求,可以這樣理解:雖然單獨依靠固定資產投資拉動的增長模式長期來看存在持續性問題,但是從近期的數據來看,建筑鋼材,包括螺紋鋼,釋放需求的能力,是不存在問題的,而且是較歷史同期有所增長的。
另外,由于財政收入的連續改善,后續積極財政政策潛在調控空間有一定前提保障。財政投入、社會融資季節性慣性在6月都會迎來年內高峰。整體來說,螺紋鋼的需求沒有問題,同比有一定增長空間。
部分產能釋放困難
要等待螺紋鋼市場5月的統計數據出來,恐怕要到下個月。因此,筆者先將歷年1—4月、1—5月的螺紋鋼累計產量分別作圖。可以發現:2016年1—4月螺紋鋼產量同比是減少的;2016年5月螺紋鋼同比產量想增長,要超過1968萬噸。
六年來,螺紋鋼單月最高產量是1904萬噸,出現在2014年6月。對比彼時的峰值,會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生產成本不能支撐產能釋放。筆者與鋼鐵圈的朋友們系統梳理了建筑鋼材的生產線類型,其中5000余萬噸調坯軋材產能不能維系生產。類似產能在不包含物流費用的成本計算中,都面臨成本價與市場價倒掛的困局。這些產能折合月產量約400余萬噸。
各方庫存皆處低位
結合螺紋鋼產能釋放、成本因素,初步的判斷是:2016年1—5月螺紋鋼累計產量依舊是同比減少的。考慮到2016年鋼材出口旺盛態勢延續以及前兩季度需求良好,實際上,很難給螺紋鋼市場扣上供過于求“壓力大”的帽子。
螺紋鋼消費季節性規律里,農歷5月對應著建筑鋼材區域性消費淡季,但與之對應的陽歷6月卻是投資旺季。這里需要強調的是,投資轉化為需求需要一定的時間,但是確認的投資,最終還是會釋放出來。
目前,廠家、貿易商、用戶庫存皆低,那產量去了哪里?答案很明顯,一是去了工地項目,二是去了海外市場。
市面上有“一漲價就缺庫存、一跌價就顯庫存”的說法,實際情況是這樣的:庫存分為廠庫存、在途庫存、商貿庫存和終端庫存,漲價時,下游終端用戶集中采購,廠商庫存減少,此時鋼廠庫存轉移給商貿、商貿庫存轉移給下游用戶;而跌價時,下游采購分散零星,廠商庫存增加。這里所說的跌價庫存多,其實是個相對概念,因為按照近三年的操作思路,廠商庫存始終處于偏低水平。這也是為何下游需求稍有起色,馬上就會供不應求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