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改革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抓手,治理僵尸企業又是重中之重。”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在供給側發力,從根本上和整體上提高國有資本的配置效率,無疑是步入深水區后的國企改革必須要啃下的“硬骨頭”,也是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新成效的應有之義和必由路徑。
在不少專家看來,未來判斷國企改革是否成功的標準應當是,是否實現了過剩產能的有效化解、過高杠桿的明顯抑制、經營效益的持續改善以及國有資本配置效率的顯著提高,而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一味做大規模,提高國有企業的效率和競爭力是貫穿國企改革的一個主線和靈魂。
招商證券分析師指出,鋼鐵、煤炭企業去產能的過程也是產業轉型升級的好時機。在資本市場上,可以通過并購重組來完成產能出清,預計下半年鋼鐵、煤炭類國企改革進程也將明顯提速。
7月中旬,來自兩部委的信息令人感受到中央對于去產能的決心。14日,發改委和國資委的發布會,均透露出一個訊號:去產能勢在必行,國企應當成為排頭兵。
發改委強調,已經確定的去產能目標任務必須完成,沒有完成任務的都將被嚴肅問責。
國資委則明確表示,計劃從今年開始,用5年時間壓減中央企業鋼鐵、煤炭現有產能的15%左右,其中,2016年中央企業要壓減鋼鐵產能719萬噸,壓減煤炭產能3182萬噸,使專業鋼鐵、煤炭企業做大做優做強,電煤一體化企業資源優化配置,其他涉鋼、涉煤企業原則上退出鋼鐵、煤炭行業。
顯然,在去產能面前,國企改革是一個突破口。歸根結底,去產能只是表象,實質上是要通過去產能,來達到提升資源配置效率,提升行業的生產效率和競爭力的目的。這一點和國企改革的目標是吻合的。
從今年上半年的形勢分析,情況也確實如此。截至5月底,中央企業粗鋼產量、玻璃產量、電解鋁產量分別同比下降5.9%、17%和24.1%,分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4.5個、17.4個和22.4個百分點。
從去產能的重點產業分析,重化工業一直是去產能的重點、難點和焦點,國企在這一行業的絕對多數地位使得去產能從某種程度上看就是對國企的考驗。
以鋼鐵業為例,今年7月份,寶鋼和武鋼宣布了戰略重組的消息,這為國有鋼企兼并重組改革拉開了帷幕,也為鋼鐵業去產能提供了思路。根據機構數據,“寶武”合并后將在取向硅鋼及汽車板材的市場份額大約在60%至70%。按產量計算,合并后的“寶武”將至少具備6000萬噸的年粗鋼生產能力,變成中國第一、世界第二的超級巨無霸,市場占有率將達到7.5%。
嘉興T2鍍錫紫銅排定做加工C24000黃銅套生產廠家適用范圍
主要用作在溫和的大氣中高拋光裝飾用途,如燃氣灶表面, 家電部件, 餐具, 建筑內裝飾用,洗滌槽, 洗衣機內桶等。
化學成份及性能
1、化學成分(JIS G 4305-2005 )(wt%)
化學成分
C
Si
Mn
P
S
Cr
標準
£0.12
£0.75
£1.00
£0.040
£0.030
16.00~18.00
一般
0.040
0.30
0.45
0.020
0.004
16.30
2、機械性能(JIS G 4305-2005)
區分
力學性能
加工性能
Ys (Mpa)
Ts (Mpa)
El (%)
Hv
CCV
LDR
Er(mm)
標準
≥ 205
≥ 450
≥ 22
≤ 200
一般
330
505
27
155
28.0
1.98
8.7
3、物理性能
密度
(g/cm3)
磁性
電阻
(10-6.W/cm)
比熱
250C
(J/kg.0C)
熱導率
1000C(W/m. 0C)
熱膨脹率
20~1000C
(10-6/0C)
楊氏模量
200C
(Gpa)
7.70
有
53.6
460
26.0
10.4
219 分析師認為,“寶武”重組后,后續一定會有一個去產能、減量發展的過程。不可能越兼并,產能越大。同時,寶鋼和武鋼在物流配送方面的互補,形成產業鏈相互融合,也將有助于雙方降低物流成本,實現企業綜合競爭力的提升。當然,兩家企業的融合還將面臨很多實際問題,包括企業文化、重復生產線、員工安置等問題都將產生磨合成本。但這一戰略重組無疑為當下的去產能打開了一條新思路——將國企改革與去產能相結合,邊改邊去,使改革取得更好的效果。
此外,去產能從根本上倒逼企業進行研發升級。而國企在研發升級轉型上的投入,顯然要比民營企業要豐厚得多。國資委不久前首次表示,要設立“國有資本風險投資基金”和“國有企業結構調整基金”。目的是優化調整國有資本結構,推動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和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向前瞻性、戰略性產業集中,向產業鏈價值鏈的中高端集中。有了基金的托底,國企改革與去產能的腳步必然會更加迅速。同時,國企的研發團隊,可以讓企業在去產能的同時,也尋找到轉型升級的途徑,從而更好地安置員工和土地等生產要素。
當然,無論是國企還是私企,去產能都面臨較大的阻力。去產能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利益博弈,不是關門大吉就能解決問題的,因為既涉及地方和企業利益,也涉及職工個人利益。但是,去產能是必須過的一道坎,過不了這個坎,中國經濟就不能脫胎換骨,重拾升勢,國企也難以瘦身健體,更難以做大做優做強。
圍繞著央企的供給側改革正在提速。國資委主任肖亞慶日前向《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作為國企改革重點,國資委下一步將加快化解央企過剩產能,建立優勝劣汰市場化退出機制,對不符合國家能耗、環保、質量、安全等標準要求和長期虧損的產能過剩企業關停并轉或剝離重組。
值得注意的是,他同時對供給側改革提出明確時間表,今明兩年中央企業壓減10%左右的鋼鐵、煤炭現有產能,并采取強化管理、改造提升、債務重組、關閉撤銷、破產清算等方式,積極穩妥處置“僵尸企業”。
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國有企業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無疑扮演著最為重要的角色,但就目前國有企業發展現狀來說,產能過剩、效益偏低的問題依然存在,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的產業結構偏重,重化工領域資產總額占比超過50%,去產能任務艱巨。
“國有企業大多處于傳統重工業行業,企業扭虧增盈、化解過剩產能、處置‘僵尸企業’等任務繁重,一些企業創新動力不足、活力不夠,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和知名品牌。”肖亞慶說。以鋼鐵行業為例,記者了解到,盡管近十年來國家對鋼鐵業產能過剩頻頻調控,但是收效甚微。
嘉興T2鍍錫紫銅排定做加工茂名毛細紫銅管定做加工二、產品成本費用要素
(一)原料及主要材料費,是指為生產產品投入的原料及主要材料的成本。原料及主要材料費主要包括投入的鐵礦石、鐵水、生鐵塊、廢鋼、鐵合金、鋼坯、鋼錠、用于再加工的鋼材、鋅、錫、有機涂料等成本。
(二)輔助材料費,是指為生產產品投入的輔助材料的成本。
輔助材料費主要包括投入的皮帶、耐火材料、熔劑、電極、軋輥、酸堿類、油脂類、包裝材料等成本。
(三)燃料和動力費,是指為生產產品耗用燃料和動力發生的費用。燃料和動力費主要包括耗用的煤炭、焦炭、助燃劑,以及風、水、電、氣等費用。
(四)人工費,是指為生產產品向職工提供的各種形式的報酬及各項附加費用。人工費主要包括職工工資及各項津貼、福利費、工會經費、職工教育經費、社會保險費、住房公積金、商業人身險、其他勞動保險及勞務費等。
(五)折舊費,是指為生產產品使用的生產裝置、廠房、附屬機器設備等計提的折舊。
(六)運輸費,是指為生產產品提供運輸服務發生的費用。
(七)維護及修理費,是指為維持產品生產的正常運行,保證設施設備原有的生產能力,對設施設備進行維護、修理所發生的費用。維護及修理費主要包括材料費、修理工時費、備品備件費等。
(八)財產保險費,是指為組織產品生產管理,向社會保險機構或其他機構投保的各項財產所支付的保險費用。
(九)辦公費,是指為組織產品生產管理,發生的文具費、郵電費、通訊費、印刷費等辦公性費用。
(十)差旅費,是指為組織產品生產管理,職工因公出差所發生的住宿費、交通費、出差補助等。
(十一)會議費,是指為組織產品生產管理,召開或參加會議發生的費用。
(十二)外委業務費,是指在產品生產過程中,委托外部單位提供服務發生的費用。
(十三)低值易耗品攤銷,是指為組織產品生產管理,耗用的不能作為固定資產的各種用具物品的攤銷。
(十四)租賃費,是指為組織產品生產管理,租入的各種資產,按照合同或協議的約定支付給出租方的租賃費用。
(十五)機物料消耗,是指在產品生產過程中耗用的未作為原材料、輔助材料或低值易耗品管理使用的一般性材料支出。
(十六)勞動保護費,是指為生產產品為職工提供勞動保護、防護等發生的費用。
(十七)排污費,是指為生產產品負擔的排污機構處理廢氣、廢水、廢渣等所發生的費用。
(十八)信息系統維護費,是指為組織產品生產管理,在計算機信息系統建設完成后所發生的運行維護費用。 記者從多個協會取得的資料顯示,2003年鋼鐵行業產能近3億噸,2012年產能已經突破10億噸,目前鋼鐵產能據不完全統計已經接近12億噸。
“集中審批、管控競爭的方式已難以抑制產能過剩。”一位業內專家表示,目前鋼鐵等產能過剩行業往往是國企,同時也是地方政府財政支柱企業,涉及當地財政收入、就業、經濟穩定等。同時,現在過剩的產能不僅僅是落后產能,還包括結構性無序發展產生的大量先進的產能,這些都是目前供給側改革要根本解決的關鍵問題。
據了解,6月29日,國資委曾召開中央企業化解鋼鐵煤炭過剩產能工作會議,組織推進有關中央企業化解鋼鐵煤炭過剩產能、處置“僵尸企業”和開展特困企業專項治理工作。會議明確,從2016年開始,用5年時間壓減中央企業鋼鐵煤炭現有產能的15%左右,使專業鋼鐵煤炭企業做強做優做大,電煤一體企業資源優化配置,其他涉煤中央企業原則上退出煤炭行業。
“國企改革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抓手,治理僵尸企業又是重中之重。”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在供給側發力,從根本上和整體上提高國有資本的配置效率,無疑是步入深水區后的國企改革必須要啃下的“硬骨頭”,也是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新成效的應有之義和必由路徑。
在不少專家看來,未來判斷國企改革是否成功的標準應當是,是否實現了過剩產能的有效化解、過高杠桿的明顯抑制、經營效益的持續改善以及國有資本配置效率的顯著提高,而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一味做大規模,提高國有企業的效率和競爭力是貫穿國企改革的一個主線和靈魂。
招商證券分析師指出,鋼鐵、煤炭企業去產能的過程也是產業轉型升級的好時機。在資本市場上,可以通過并購重組來完成產能出清,預計下半年鋼鐵、煤炭類國企改革進程也將明顯提速。
7月中旬,來自兩部委的信息令人感受到中央對于去產能的決心。14日,發改委和國資委的發布會,均透露出一個訊號:去產能勢在必行,國企應當成為排頭兵。
發改委強調,已經確定的去產能目標任務必須完成,沒有完成任務的都將被嚴肅問責。
國資委則明確表示,計劃從今年開始,用5年時間壓減中央企業鋼鐵、煤炭現有產能的15%左右,其中,2016年中央企業要壓減鋼鐵產能719萬噸,壓減煤炭產能3182萬噸,使專業鋼鐵、煤炭企業做大做優做強,電煤一體化企業資源優化配置,其他涉鋼、涉煤企業原則上退出鋼鐵、煤炭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