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廢品回收公司聯系人張強:158-0202-6168
360行行行出狀元這就是廢品回收仔的傳奇高富帥。張老板的廢品站里,酒瓶、廢塑料袋堆起來綿延五六十米。每當貨車駛進廢品站時,這個50 多歲的漢子總是第一個沖上前卸貨。“他手下也有工人,可還是堅持自己搬貨。”貨車司機說,他很佩服張老板的干勁。無論見到誰,張老板總是笑瞇瞇的,可他就是不愿意提起他自己的全名。“我們賺的就是個辛苦錢,后來我自己也動腦子,把生意做大了。”張老板向記者透露,以前是上門收破爛,后來開始收其他廢品站的廢品,就這樣越做越大,家里已經在合肥買了7 套房子。廢品企業資產一千多萬,如今的“拾荒村”里流傳著財富神話,接觸廢品回收生意近30 年的管韜就是其中一個典型,如今他的企業資產已經達到1500 多萬元。24 歲的管韜從安徽省供銷商業學校(現安徽財經大學)畢業,隨后到天長市供銷社工作。1985 年,管韜被調回合肥,在肥東縣供銷社物資回收公司任總經理,從此,他的人生軌跡便和廢品回收、資源利用捆綁在了一起。“當時的廢品,有90%多都是回收公司負責回收的。
變無用為有用,變一用為多用,變破舊為嶄新。”管韜說,在和廢品打交道的時候,他逐漸發現,廢品其實是寶貝,收廢品根本不丟人。“當時每個村都設有回收站點,收集一定量后就會送到回收公司,然后再由公司打包送給相關企業,回收再利用。”管韜介紹,以肥東縣為例,80 年代末期每年回收的廢鋼就有約一萬噸,廢紙、塑料制品等更多。談經驗受經濟大環境影響很大管韜因身體原因向供銷社申請內退。“因為跟這個行業太親密了,也熟悉,有點割舍不了,所以內退后也想從事這個行業管韜介紹,2000 年,他在店埠鎮辦起了屬于自己的廢品回收站,收起了破爛。管韜非常注重分類和規模,他的廢品站回收廢舊金屬(廢鋼、廢銅、鋁、鋅等)、廢紙、廢舊物資等幾乎一切廢舊物品,在公司內分類后,再送往各個加工企業。靠著自己的人脈,管韜把業務都做到了馬鞍山、江蘇一帶,“當時的業務還是很好做的,第一年就盈利了50 萬。
廢品回收行業受整個經濟大環境的影響很大,“經濟不景氣,加工企業就會壓價,我們再收廢品時,下面小的回收站感覺不掙錢,就不賣給你了。所以2008 年金融危機是公司最艱難的時刻,不過好在都挺過來了。企業資產如今已達到1500 萬左右,每年有兩三億元的銷售額。人口、資源、環境是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巨大問題,而廢品回收就和其中兩項有關,所以我說這個行業,社會效益很大。”與人們心目中廢品行業的印象不同,采訪中,自豪地介紹自己的事業。管韜的公司搬到肥東縣循環經濟示范園,與其他幾家再生資源企業一起,在園區內開始事業上的再次騰飛。園區內一共9 家再生資源企業,對肥東縣的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貢獻力量,平均年銷售額約30億元,向當地貢獻稅收約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