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麻點"現象
原因:a.油墨發生了晶化現象 b.表面張力值大,對墨層潤濕作用不好。
解決:a.在UV油中加入5%的乳酸,破壞晶化膜或除去油質或打毛處理。 b.降低表面張力值,加入表面活性劑或表面張力值較低的溶劑。
2.條痕和起皺現象
原因:a.UV油太稠,涂布量過大,主要出現在輥涂中。
解決:a.降低UV油的黏度值,加入適量的酒精溶劑稀釋。
3.氣泡現象
原因:a.所用UV油質量不高,UV油本身含有氣泡,多發生在用絲網上光中。
解決:a.換用質量高的UV油或將其靜置一段時間再用。
4.桔皮現象
原因:a.UV油粘度高,流平性差。 b.涂布輥太粗不光滑且涂布量過大。 c.壓力大小不均勻。
解決:a.降低粘度,加入流平劑及適當的溶劑。 b.選用細的涂布輥和減少涂布量。 c.調整壓力。
5.發粘現象
原因:a.紫外光強度不足或機速過快。 b.UV光油存貯時間過長。 c.不參與反應的稀釋劑加入過多。
解決:a.固化速度小于0.5秒機速時,紫外光功率應不小于120w/cm。 b.加入一定量的UV光油固化促進劑或更換光油。 c.注意合理使用稀釋劑。
6.附著力差,涂不上或發花現象
原因:a.印刷品油墨表面產生晶化油、噴粉等,水墨中合調墨油及燥油過多。 c.UV光油粘度太小或涂層太薄。 d.涂膠網紋輥太細 e.光固化條件不合適 f.UV光油本身附著力差及印刷品材料的附著性差。
解決:a.消除晶化層,打毛處理或油脂或加入5%的乳酸。 b.選擇與UV油工藝參數相匹的油墨輔材、或用布擦拭。 c.使用粘度高的UV光油,加大涂布量。 d.換用與該UV光油相匹配的網紋輥。 e.檢查是否紫外光汞燈管老化,或機速不符,選擇合適的干燥條件。 f.上底膠或更換特殊的UV光油或選擇表面性能好的材料。
7.光澤不好亮度不夠
原因:a.UV光油粘度太小,涂層太薄,涂布不均。 b.印刷材料粗糙,吸收性太強。 c.網紋輥過細,供油量太小。 d.非參加干燥反應溶劑稀釋過度。
解決:a.適當提高UV光油粘度及涂布量,調整涂布機構使涂布均勻。 b.選擇吸收性弱的材料,或先涂布一層底膠。 c.加大網紋輥,提高供油量。 d.減少乙醇等非反應稀釋劑的加入。
8.白點與針孔現象
原因:a.涂布太薄或網紋輥過細 b.稀釋劑選用不當 c.表面粉塵較多或噴粉的顆粒太粗
解決:a.選用合適網紋輥,增加涂層厚度。 b.加入少量平滑助劑,采用參與反應的活性稀釋劑。 c.保持表面清潔與環境清潔,不噴粉或少噴粉或選擇質量好的噴粉。
9.殘留氣味大
原因:a.干燥不徹底,如光強度不足或非反應型稀釋劑過多。 b.抗氧干擾能力差。
解決:a.固化干燥要徹底,選擇合適的光源功率與機速,減少使用非反應型 稀釋劑或不用它。 b.加強通氣排氣系統。
10.UV光油變稠或有凝膠現象
原因:a.貯存時間過長 b.未能完全避光貯存 c.貯存溫度偏高
解決:a.按規定時間使用,一般為6個月 b.嚴格避光貯存 c.貯存溫度必須控制在5℃~25℃左右。
11.UV固化后自動爆裂
原因:a.被照表面溫度過高后,聚合反應繼續。
解決:a.被照表面溫度過高,增大燈管與被照物表面距離,冷風或冷輥壓。